English

以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需求

1999-04-09 来源:光明日报 丁仕达 我有话说

庞大而复杂的经济运行系统,关联因子很多。经济增长与有效需求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方面有购买力的物质文化需要构成社会的有效需求。有效需求的“日益增长”则成为经济增长的原动力。简单地看两者之间的增量呈线性函数关系。另一方面,经济增长使投资者和劳动者以利润和工资及其他形式获取的回报,构成有效需求提高的基础,受消费或投资心理影响或迟或早变换成有效需求。两者之间就是这样永无休止地处于相互促进共同增长的互动中。反之,有效需求不足,又未进行阶段性合理调节与刺激,盲目进行生产导致过剩形成无效劳动比重增大,将影响劳动者、投资者的合理收益,势必造成新的有效需求不足阻碍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局面。概括地说,这时两者处于此消彼消的互相制约互限中。

财政政策调控对经济增长和有效需求的影响。财政既是社会财富二次分配的实施主体,它的巨额开支又是社会产品的最大消费者。财政政策是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调节工具之一,它的投向与投量均对有效需求产生相当大的拉动,起着市场经济有形之手调控经济固有缺陷的补救作用。就其投量而言,一笔财政支出,往往数额巨大,将直接产生有效需求,并将长期发生效应。就其投向而言,无论在短缺经济和过剩经济时期,都可通过对紧缺产品投向和公共产品投向来对社会需求产生积极影响。这是因为通过政府财政投资可以产生倍数效应,一级一级地扩大有效需求;这一投资如果不是低水平重复产品的生产性投资,把资金投向公共工程,既可解决生产过剩又可解决有效需求短期不足的问题。这在社会需求疲软的情况下,更为明显。当然,历时过长的过度赤字财政又将产生新的“滞胀”,是需要认真加以注意的。

当前,有效需求不足主要原因是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从比较静态分析来看,受边际消费递减规律的影响,也就是说短期内在总供给由于技术和资源不变的条件下,增量消费在增量收入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小,消费绝对量与收入绝对量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社会消费需求原有水平难以维持;受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的影响投资需求也将呈下降态势。当然,可以采取利率调整来影响投资者心理,而受流动偏好(产生于交易动机、谨慎动机、投机动机)的影响,通过利率调整投资只能局限在一定限度之内。

去年以来,我国出现的“有效需求不足”还有一些特殊原因:一是前些年加工类产业投资过快,相当部分为低水平重复建设,引致这类商品的生产过剩;二是经济增长方式相当长时间主要依靠外延扩大,技术进步因素含量较低,缺乏产生有效需求新的增长点;三是受亚洲金融风波影响,人民币相对升值,外贸出口产品总量减少,增加了国内市场压力例如服装业;四是走私活动猖獗,境外产品挤占国内市场,例如石油产品、烟草业;五是政府机构庞大,冗员严重,财政负担大,中央现有财力投资能量不足。

我们先分析一下消费需求。告别短缺经济之后,工农业产品绝大多数处于买方市场状态,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本身是一个世界第一的大市场,但农村人口占70%以上,农村消费增量潜力有限。处于经济结构性调整之中,城镇人口支撑新消费增量的收入总体上显得不足,因此,社会有效消费需求增量极为有限。

我们再来分析投资需求。受前几年投资热的影响,许多盲目投资项目陷入困境,经受挫折的投资者谨慎心态更为突出。因此,社会性固定资产投资一段时期将处于低潮。当然我们不能以牺牲物价水平作为代价来换取消费品名义(货币数量形态而不是实物形态)上的需求增加,不能走饮鸩止渴的道路。解决问题的途径在于通过恰当的财政与货币政策选择,通过财政的投入和正确投向以及把握流通货币总量是解决当前有效需求不足,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主要渠道。

针对“有效需求不足”,中央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强化税收管征,节约开支,适度增加国债发行量,聚集财力和扩大中央财政向央行借款规模,投向以基础设施为主的公共工程,以刺激有效需求增量,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为达到这一目标,要加速政府机构改革步伐,减轻财政负担,聚集财力,增加调控力度的基础;调整中央与地方财政核算体系,使之有利于中央集中财力,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比例,凡中央投资建地方项目应要求地方财力配套建设;严格控制财政项目投向,所有调控资金一律不能再搞长线工业产品的重复建设,限制在公共工程项目之内,绝对防止新的生产过剩;施行控量投资,密切注意经济运行走势,适时适量地注入调节资金,当经济运行达到预期速度时,即逐步减弱资金投入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